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0

Flashback

2017.10.21 還記得那天是個重要的國際會議,上面幾乎是傾全力要把那次的活動辦好。徵了人力,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希望能夠促成一個成功的會議,讓國際人士留下印象。對某些人來說那天沒甚麼特別的,但那天在她的印象中,卻是截然不同的故事。 活動前幾天公布了工作人員名單。她看見名單上跟她同組的人也有他,心裡就偷偷期待了一下,私心希望可以藉由那天跟他一起合作而跟他認識、變得更熟。那天到來時,她搭著捷運,一路上都在想像著等一下的情境,像個傻瓜一樣開心又雀躍地做著白日夢,連快遲到了都不影響她的好心情。到會場時才發現他比她還晚到,原本期待在開始忙碌前還能跟他聊到天,雖然有點失望,但她仍然期盼快點看到他。   只是,還沒等到他,她卻等來了一通從家裡打來的電話。她萬萬沒有想到,那是一通噩耗,一通阿嬤墜樓過世的消息。當下的那通電話讓她完全愣住、不知所措,電話那頭母親著急的聲音問她現在在哪裡、在做甚麼,她告訴她的所在,心裡知道沒辦法立刻回去的。她當下心裡頭涼了一半、完全動彈不得、甚麼都做不了,只能在電話的一頭不停地試著安慰接近崩潰的母親。   回過神才發現她的臉上淚水不停地掉下來,為了不讓其他人看到,她躲到廁所裡哭了許久。她看著鏡子裡紅了眼眶的自己,拼命地告訴自己說打起精神,現在的你無法挽回甚麼,你只能做好現在你應該要負責的事,於是擦乾眼淚趕快走出去幫忙。那天她只把這件事告訴了跟她同組的好朋友知道。她沒有告訴他,因為她不知道他知道這件事後會如何想,因為他們甚至都還不熟。對她來說那是件難以啟齒的事。   那一整天,她就用忙碌麻痺了她劇烈波動的情緒,一整天身體和手腳就好像機器人一樣自己動自己的,腦袋裡面卻是空空的,甚麼開心的難過的都感受不到了。她不知為何自己有辦法這樣壓抑自己應該有的情緒,她只覺得心裡的某個自己壞掉了。   忙了一天終於忙完了。晚上一行人一起走到捷運站,她心裡想說終於有時間可以跟他說話了,但她卻甚麼話都說不出來。唯一知道她發生甚麼事的朋友也大概知道她的心情,一整天都沒有過問甚麼,她當下很想叫她朋友說些甚麼打破僵局,也好想要讓他知道今天發生的事,但一直有個聲音對她說,現在怎麼還有心情想這個,自私的人。於是那一路上她的聲音就像個魚刺般卡在喉嚨甚麼也出不來。   進了捷運站下到車站,她聽到有一班車即將關閉,只看到站長在督促著大家趕快進車廂,於是她就快步向

《日常/Thinking out loud》

所謂自己的日常,一不小心就會被忙碌忽略而被當成理所當然。 所謂他人的日常,存在在眼角餘光和腦中世界之外,是那些「與我無關者」們。 雖然那些日常都是正常的,不過是腦中的一種生理機制幫助我們過濾掉不重要的訊息、好助於我們專注於自己眼前重要的事。 但當某一天突然驚覺即將失去時,才發現那些日常多麼珍貴。 - 最近每天早上都把自己挖起來出去騎車運動,沒有事做反而有種罪惡感,反正等著也是等著,與其被動的等待,不如主動點想辦法充實自己。 - 沿著河堤騎著車,拿起手機拍了拍已經住了一輩子的地方。才發現嗯真的蠻漂亮的。不久前才聽說這裡是高雄的模範社區呢。仔細想想,雖說好像住了很久,但其中的 4 年沒記憶、 7 年還太小不懂的欣賞、另外的 11 年像個過客一樣,好像都未曾細細端詳過。 - 突然想到以前在溫哥華要介紹自己的老家,卻連一張相片素材都沒有,只好用網路上的照片湊合著介紹。那種還不到後悔但就是有種「哎呀,早知道 .... 」的感覺,莫名地就變成了今天拿起手機照的動機。 - 想想,好像也從來沒有完整的看過早晨的河堤。我都不知道河堤公園竟然可以熱鬧的像個菜市場。不,它就是個菜市場。 一切平凡的可以。遛狗、健走、跑步、打太極、跳韻律操、曬太陽、做復健、買菜、叫賣、在公園裡的設施上轉呀轉。 呀~果然是模範社區呢。連社區裡的職能都這麼豐富。 - 看著看著又讓我突然想到實習時,對於這些平凡日常沒有畫面的時刻。每次評估即使老老實實的問了個案,病前和病後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之間發生的事情,然後全部一五一十的紀錄下來,但終究仍覺得在醫院端這似乎淪為一種例行公事,不僅沒有畫面、甚至對於他們失去的日常沒辦法切身同理而感到無力,不知道自己做的事到底有沒有任何幫助。但可能也只有我有這樣的困擾也說不定。 - 曾經洋洋灑灑想了關於同理心這件事 「為什麼總是沒辦法自然而然的表現出我們覺得對方可能希望我們有的反應,沒辦法在當下就說出一些可以安慰別人的話,然後覺得自己可能缺乏同理心,無能為力。 我想,知道一個人的感受很大的原因是因爲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才有辦法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但其實那都只是我們把自己以前的經歷拿出來類比後的產物。說到底我們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看別人的事情。 我們所理解的同理心其實都是我們自己過往經驗堆疊起來的,同樣要破碎過才能稍微接近和理解別人口中的破碎是怎麼樣。 但說真的如果同理心是這樣

生活紀錄 2020/08/18

國考考完也大概玩了快一個月,雖然心裡還想耍廢一陣子,但現實逼著我要開始找工作。(mur:這邊指的現實大概是指"我媽")  寫著履歷,寫著自傳,剛開始是完全沒頭緒,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寫,每次在遇到新的事,沒有嘗試過的事,一開始都會有個疑問: 到底甚麼是"好的",什麼是符合這個社會想要看到的。於是就開始一個人摸索,求助Google 大神,一篇篇篩選著看到底現在社會、現實、公司、主管想要看到的是什麼? 求助家人朋友,每個人都有他們過往的經驗,每個人都會想要給你他們認為最好的建議,於是聽著聽著當然就會懷疑自己到底要聽誰的,當然我選擇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多方吸取意見,最後再試著把他融為自己的。 不過阿,過程當然不是這麼順利,光是連要回想自己以前到底做了甚麼,什麼值得寫,什麼不值得寫,在這二十年的人生中到底經歷了甚麼,即使想到了,中文卻只有小五程度的我連用字遣詞都有困難了,我到底要怎麼下筆、到底怎麼寫? 然後阿,現實裡就是會有時間壓力和身旁的人,好聽的講是為我們好、在督促我們前進,但一旦當你開始煩、當你心情不好時,負面的想法出來就變成他們一直在給壓力、在逼迫、一直想要主導、希望一切都照他們預想的前進。而這樣負面的想法一旦萌生,就會開始顯現在我們的行為和話語裡,開始彼此傷害,破壞關係。 而當我們開始感到焦慮的時候,往往是我們開始覺得對一件事失去掌控權。但為什麼想要握有掌控權呢? 當我們想要照著自己的意思一意孤行時,其實我們裡面是有滿滿的驕傲,認為我最對,不需要去聽其他人的意見,照著我自己的方式做最好。但是現在我知道,越驕傲的人、越倚靠自己的人,現實往往會賞你一巴掌,而你只好摸著你微疼的臉頰,繼續慢慢破碎自己的驕傲,學習謙卑。 唯有當自己承認自己是不足的、什麼都不知道的、只是一片白紙,才有辦法虛心向人請教。因為知道自己是個多麼驕傲的人,所以神也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的方式在賞我巴掌。恩...賞巴掌不好聽,我們說"管教""修剪"。而現實裡大概就是我媽在擔任著這個角色了。雖然還是很常跟她碰撞,但是內心其實是很感謝她還願意花時間管教我,沒有放棄我。 想想如果爭吵過後做事效率會變高,那還是多爭吵一點(不是)。之所以會一拖再拖,就是不想面對現實,覺得那太龐大了,不知從何下手,也不知道下手後到底結果好不好,所謂的完美主義仍然

Bible study 2020/08/14 撒母耳的媽媽- 哈拿

 在受洗完後的四年才真正開始讀聖經。因為Peter牧師正在講關於大衛的故事,因此打算從撒母耳記上開始看起。 雖然我們熟知的故事都是大衛這個人,但聖經並不是單單只講他這個人一生的故事。我以前就很納悶為什麼明明是在講大衛的故事,這章節卻是叫做撒母耳記,為何不叫大衛記呢? 然後我就在想為何聖經要花那麼多篇幅在講誰是誰的後代,一些很枝微末節的事情為何要那麼囉嗦的一一交代? 但我後來有點理解為何聖經是這樣撰寫的。 第一、祂的時間軸跟我們完全不一樣,不能用人的角度去看聖經 第二、每個人在聖經裡出現都是有祂的原因,之所以會花篇幅講述一定有祂的理由在,那些是值得我們去細細看的。 第三、當發現有不理解,或是覺得值得學習的地方,可以的話就把它紀錄下來,跟神禱告,求神給予更多的智慧,幫助我們去理解,找答案,也幫助我們能夠活用在生活中。 從人的角度去看聖經就會發現有很多不合常理的事和問題浮現,所以我在看聖經前都會禱告求神在我裡面讓我看見祂所要我看見的,用祂的眼光和角度去讀他的話語,讓我能夠明白祂的心意,求神給我智慧因為我知道我裡面缺乏。 我覺得我現在經歷了這麼多,看聖經的角度也從原本像是看故事書一般的眼光,轉變成會去思想聖經裡面其實都是在講述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心路歷程和見證,哪些人因為信靠神,即使經歷了再多的苦難,如何仍保有信心去倚靠和求告耶和華,而受到神的顧念,最後得著; 又有哪些人因為做了神不喜悅的事,即使在世俗的眼光裡他們做的事可能是受人尊重的(士司、祭司),但因為藐視和不認識神而得罪耶和華,耶和華便將他們所有的一切挪去。 從第一章看到第八章,主要在講關於撒母耳的出生背景和成長過程。而撒母耳記的開頭便是從講述撒母耳的媽媽的故事開始。撒母耳的媽媽,名叫哈拿,雖然受到丈夫以利加拿的愛戴,但祂的生命中還是有兩個困境,第一個是生不出小孩,第二個是天天受到丈夫的另一個妻子的言語暴力,"批尼拿見耶和華不使哈拿生育,就作她的對頭,大大激動她,要使她生氣。" (撒上1:6)其實人性的惡和困境都大同小異,不管是比兩千年更早以前的社會,到現在看到的社會新聞或連續劇都是在講述一樣的事,有時候看聖經人物的故事甚至比任何劇都還要狗血和精彩。 從聖經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哈拿其實心中有百般的無奈。生不出孩子不是她能夠控制的,卻仍要每天受到欺凌,"以致她哭泣不吃飯"。她丈夫雖然愛

Choices & Decisions

記得四年前的我,大概也是現在這時候,同樣站在人生的岔路上,做了個不是太容易的決定,即使現在說的好像輕鬆,但當時候的我即使戴著眼鏡,看出去的畫面還是模糊的像是沒戴眼鏡一般,雖然心中渴望回台灣的 gut feeling 大過於對未知的害怕,但做出選擇時候的焦慮仍大過於對自己決定的確信。 記得去年在自己落落長的心路歷程裡就寫道當時我只知道我對生物是有興趣的,所以我把所有台大三類的科系都填了一遍(除了醫、牙、中醫),而且照當時的想法,其實原本希望上的是藥學或心理 那時候的我從未聽過什麼是職治、更不知道回台灣到底會比留在加拿大好在哪裡、還有一個聲音一直在說要是回去後不是你想的那樣怎麼辦?相信當時候對爸媽來說要放手讓我自己選擇肯定也不是容易的事,畢竟這條路怎麼看都不是條太聰明的選擇。 但在迷惘的時刻我唯一做對的可能就是選擇交托。那時我跟神禱告說  " 若是你的旨意你就成全,但你不要按著我的意思來,而是要按著你的計劃行事 "  若你覺得回台灣是好的那便讓我上台大(當時我媽願意放我回台灣的條件)但若你覺得我留在加拿大最好,那我就照你的意思吧 ” 現在回頭再看領悟到的又是另一件事,去年在寫這個的我和四年前的自己還不知道光是能做這樣的禱告是件多麼奢侈的事,一路走來才看清自己擁有太多太多的幸運和祝福,是必須好好珍惜和感謝的。 這四年回台灣讀職治的過程,並不是就從此一帆風順、毫無懷疑。偶爾還是會想像在平行時空下的我現在是什麼樣子呢?撥穗結束跟 33 聊到,老實說實習了畢業了仍對自己是否適合當治療師打了問號,但比起我的迷茫,聽著她的狀況和苦惱更是為她擔憂,甚至不理解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她身上。再一次面對人生叉路時,究竟該如何做出選擇,而我們每個決定和選擇是對是錯,我們又該如何辨明呢? 雖然仍有迷惘,但如果問我說,我會不會後悔當初選擇職治或是回台灣,我會很肯定的說不會。那天撥穗在台下聽著婕依的演講,不小心聽著聽著就飆淚因為句句都講出了我的心聲。 雖然很想整段節錄,但最喜歡的還是這段: 「謝謝大學這四年,教會了我 除了選擇善良之外,其他面向的我也是值得存在的 我們可以同時是一個刻薄自私,也是一個善良溫柔的人 我們有著不一樣的特質 但都努力的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樣子」 看著 05 大家的畢業 po